目的 探讨自制支气管镜导管———改良人工气道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将126 例患者分为3 组: 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组( 常规组) 、无痛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组( 无痛组) 及经改良人工气道下行无痛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组( 改良组) 。3 组患者均先予2% 利多卡因5 mL雾化吸入行表面麻醉, 建立静脉通道,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心率及指氧饱和度。无痛组( n= 40) 患者在常规组( n = 45) 基础上术前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 06 mg/kg 和芬太尼1 μg/kg, 改良组( n=41) 在无痛组基础上以支气管镜引导经口腔置入改良人工气道, 然后经改良人工气道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3 组患者皆测定术前及术中的血压、心率, 然后计算其波动值。观察患者体动、短暂呼吸抑制情况及术后感受、反应, 同时对医师操作过程的便捷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无痛组血压较术前有所下降, 改良组血压波动值与常规组无明显差异( P gt;0. 05) 。3 组术中心率皆有所上升, 常规组与改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gt;0. 05) 。无痛组、改良组患者体动情况及术后痛苦记忆
少于常规组( P lt;0. 05) 。3 组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情况无明显差异( P gt; 0. 05) 。医师操作过程中的便捷程度及舒适感改良组优于常规组和无痛组( P lt;0. 05) 。
结论 经改良人工气道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操作安全性与常规支气管检查治疗相当, 但其术中体动及术后痛苦记忆明显少于常规支气管镜检查, 医师操作过程中的便捷程度及舒适感明显优于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引用本文: 何正光,邱容,赵界,罗晓斌. 改良人工气道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5): 494-498. doi: DOI: 10 . 7507 /1671 -6205 . 20130119 复制